posts | comments | archives | links | create | song
(reminder: all quotes here are fiddled, probably.)

讀《衛斯理村管理委員會檔案》(1)


香港地方: 衛斯理村

* * *





香港基督教衛理公會曾在50至70年代,在香港掃桿埔興建及管理一個名為衛斯理村的平房徙置區。有次翻查衛理公會雜亂塵封的舊檔案,意外發現了衛斯理村委員會在1960至1964年的有關檔案。檔案對村內事務的紀錄反映了戰後香港人口,經濟,地區發展的變化,及集體權益意識開始出現的現象。

位置:google map中原地圖


1. 衛斯理村

衛斯理村這個平房徙置區,可看成是六十年代香港普羅社會的樣品。

早在四十年代後期,英國工黨上台。香港政府受到工黨政府的壓力,陸續提出基本的社會福利政策。供應廉租房屋乃是其一。由於開支龐大,商業團體擔心會大幅加稅,因而阻力重重。

同一時期,戰後大批人潮湧回香港,香港沒有足夠的住屋應付,因而大量木屋出現,引致的社會問題日趨嚴重。1953年石硤尾大火,給香港政府適時的藉口去推行它早已計劃的房屋政策。1954年徙置事務處正式成立,大量興建六、七層式的徙置大廈,同時也容許志願團體興建平房石屋作為輔助。

1954年,香港政府批准英美背景的循道公會及衛理公會的聯名申請,把掃桿埔山谷間的土地撥交兩會興建平房徙置區。這個平房徙置區名為衛斯理村,由衛理公會豁下的衛斯理村委員會負責管理。衛斯理村於1955年落成。全村有80個單位,兩單位相聯為一舍,一舍可供一家或數家之用,合共可安置500人。

入住衛斯理村的居民並無規定是否教友。據《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香港台灣臨時年議會第一屆會議錄及年鑑(1956)》頁79記載,第一批入住衛斯理村的共有97個家庭,當中有:

九家為工廠工人,十二家為小販,四家為木匠,五家為廚師,六家為裁縫,五家為海員,五家為汽車司機,六家為刺繡工人,十三家為政府工作人員,六家為警察,三家為進出口商人,廿三家為雜項。


衛斯理村是循道公會及衛理公會在香港興建的第一個平房徙置區。從1954至1969年,兩會一共合建了四個平房區,另外三個分別是大窩口的亞斯理村,柴灣的愛華村,元洲仔的愛德村。四個平房徙置區已分別在70至80年代初全部清拆。



2. 檔 案

這次發現的衛斯理村委員會檔案從1960至1964年,包括這個時期的會議紀錄,對外通訊,及其他資料。在這批檔案中,最有趣的一份是1960年11月2日舍監(overseer) 向委員會提交的報告。報告分為三部分,第一部分有關已遷出但不肯把單位歸還的租戶,第二部分有關擠逼戶的分戶及調遷申請,第三部分是舍監辭呈。這份舍監報告反映了許多六十年代的社會變化。分述如下。



(待續)



* 讀《衛斯理村管理委員會檔案》1, 2, 3, 4

1 Comments:

:: Blogger Eric Spanner (26.12.05, 23:32   ) sagt...

幼稚園高班至小三乘車回學校時,都經大坑道,也會見到衛斯理村的入口。我小三時是1985-86年,那個入口應在,或沒了一兩年。



coComment


::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
 (留言請留名, 謝!)

<< Home